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或延期
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费用是多少?参考一下这个公式:车辆购置税减免比例为10%,减免金额=10%*[发票价/(1+增值税率13%)]。也就是说,在主流的新能源汽车中,其购置税大概在0.3-4万元左右。
根据此前的政策,2009年推出的用于帮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府补贴已经被撤回,并将在明年完全取消。此外,关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10%的减征将于2022年底到期。但是今年的中国汽车产业遭遇“至暗时刻”,因此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的呼声高涨。
6月14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曾释放了一则重磅消息,即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是否要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的政策。9天后,国常会提出确定加大汽车消费支持政策。会议强调,要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,从三方面刺激汽车消费。
其中包括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,促进汽车更新消费,以及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期问题,和完善平行进口政策。再结合此前的燃油车购置税减征、汽车下乡、取消限购等政策,可以看出今年汽车刺激消费政策之广,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。
2014年9月,我国首次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。相比燃油车型,国内新能源车已有条件地免征购置税近8年时间。因市场反应良好,相关部门曾先后于2017年和2020年对该政策实施时间进行延长。
据工信部相关数据,2016年-2020年间,我国每年给予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金额就从8.6亿元增长到105.4亿元,补贴总额超过300亿元。在此背景下,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,大幅攀升到2022年5月底的1108万辆。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,“我个人观点是2023年还是应该继续免一年车购税,不要迅速征收。因为2022年面临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出,这时候如果退,也就是在2023年征收车购税,那么对新能源车将是较大冲击。”
随着疫情爆发,前几个月中国汽车销售已经放缓,严格的封控削弱了消费者的支出。5月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7%,4月份上海没有一辆新车售出。但随着中国经济从最近的疫情爆发中复苏,中国正在推出促进消费的措施,作为保持经济基本面稳定的努力的一部分,这是一个主要的增长动力。
4月份中下旬,国务院和商务部先后对鼓励汽车消费作出指示,打响2022促进汽车消费第一枪。在“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”政策正式落地之前,地方城市密集出台了汽车消费刺激政策。
通读全国各地的政策来看,给予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度是最高的,救市也主要是集中在节能减排的车型。国家对新能源的扶持不可谓不大,而结果也表明,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中国品牌汽车即将完成对外资品牌的超越。
2021年中国品牌纯电动乘用车销售192万辆,占国内纯电动车总量的80.3%。与此同时,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不再依靠低价取胜。全球10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当中有足足6家是中国的,这充分证明了中方在这一领域拥有的巨大优势。
1-5月,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7.1万辆和200.3万辆,同比均增长1.1倍。无论是批发销量还是零售销量,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均达到了25%上下。自2015年起,我国新能源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。相关机构预测,2022年中国全年产销有望超过500万辆。
5月份开始,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汽车消费刺激政策,6月份开始陆续投放市场,另外,6月份上海全线复工复产,经济开始复苏,汽车消费回暖。6月1-12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增长14%,环比上月同期增长35%,汽车促消费政策启动的增量效果已体现。
实际上,从2009年开始,截止到2022年,新能源补贴政策已经延续了近13年。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共补贴1478亿,补贴超过191.59万辆新能源汽车。这13年间,虽然经历过“骗补”问题,但是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环境。
“经过十几年培育,给力的政策、企业的创新、消费者了解的加深,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成合力。”以比亚迪、广汽埃安为首的传统新能源车企,一举击穿了外资品牌在中端市场的防线,而“蔚小理”、高合等品牌则卡位豪华品牌,持续领跑。
毫无疑问,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这几年车市最大亮点,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的新发展阶段,呈现出市场规模、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结构性改变中国本土品牌在优势领域的市场地位。
而对新能源补贴和购置税减免持不同意见的人也指出,在“真金白银”的扶持下,新能源汽车市场还算是市场导向型的市场吗?这个问题也很好回答,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,补贴的延期更多的是为了刺激消费,带动经济快速增长。
但是,从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选择来看,无论是原材料价格上涨、缺芯带来的产能不足,还是其他原因,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已经经历了多轮的涨价潮。在这一前提条件下,当消费者选择用钱包投票的时候,已经承认了新能源汽车的“三六九等”。
补贴取消或者车型涨价,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消费者的购车积极性。应该感到危机的是那些竞争力弱的新能源车企和产品,一旦补贴退坡或结束,等待它们的命运将是一步步走向边缘。而那个时候,也是优胜劣汰的真正时刻。